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进行部署,彰显了“民众关心什么,改革就紧抓什么”的深意。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民声”惠“民生”,紧紧围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执“笔”蘸“墨”绘就“民生为大”画卷,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执好“为民谋利”之笔,饱蘸“实干之墨”,在“提质扩容”中绘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画卷”。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最基本的民生。着力解决“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是走好“民生”道路上必须清除的“拦路虎”。一方面,要为就业“提质”,聚焦“招工难”问题,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构建从基础技能培训到高级技能认证的多层次培训体系,为劳动者提供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以学生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训促进人岗匹配。另一方面,要为就业“扩容”,聚焦“就业难”问题,促进就业“量”的合理增长。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让就业机会更加充分,既要加速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也要支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
执好“为民造福”之笔,饱蘸“公平之墨”,在“调高增低”中绘就“富裕共建、成果共享”的“分配画卷”。“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切好分好同样重要,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渐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立足“增低”,对于农户等低收入群体,推动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特色农业、传统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让低收入群体通过参与多样化生计活动拓宽收入渠道提升收入水平。着眼“扩中”,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提升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推进更多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紧扣“调高”,对超高收入进行税收调节,鼓励高收入人群通过慈善捐赠、设立慈善信托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共同富裕做出崇“高”贡献。
执好“为民解忧”之笔,饱蘸“责任之墨”,在“织密兜牢”中绘就“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社保画卷”。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要兜准民生底线,提升保障“精度”。积极践行发展型社会救助理念,主动发现低收入群体,针对不同的致困原因、风险需求分类施策,为其提供医疗救助、教育帮扶、住房保障等精细化服务,形成精准的“救助套餐”。另一方面要兜住民生底线,提升保障“力度”。在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等方面下足功夫,注重从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利害相关中找准发力点,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社互动互补的合力,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安全网”、“稳定器”的效能。
(重庆市璧山区福禄镇浸河村选调生 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