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的观点中”有”和”无”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整体的体系。他对待有无这一二元对立的关系的看法可分为“有无相生”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两个阶段。
在“有无相生”这一阶段,老子认为“有”与“无”是相互生成,相互对立的,“有”可以生成无,“无”也可以产生“有”,二者都是产生天地的本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老子在第一章第二句话就提出的观点。“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始”与“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在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认为此处的“有”指得是物体的实体,“无”则指得是空间,其中“有”是物体存在的前提,“无”是物体拥有实际作用的原因。魏朝的王弼据此说: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
而在“有生于无”这一阶段,老子在第四十章中则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有”和“无”在此时的含义,我认为已经演变为对于物体状态的变化了。物体的出现是从无形变为有形的过程。“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是作为有形而存在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因而,在这一阶段,“无”是高于“有”的,“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无为”与“无名”也成为了老子“崇无抑有”思想的核心。
以上便是我对老子提出的“有”与“无”这两者关系的理解。
(江夏区住更局物业管理发展中心 徐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