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全球尼龙巨头英威达(INVISTA)在宣布为其尼龙纤维业务探索战略替代方案近一年后,最终决定保留该业务。这一决策源于对市场价值的重新评估:尽管多家潜在买家表现出兴趣,但英威达认为,通过优化运营和聚焦核心优势,保留业务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长期价值。
从“去纤维化”到“选择性保留”
事实上英威达对尼龙纤维业务的调整并非突发决策,而是近年来持续战略优化的结果。
2022年:退出低附加值纤维领域
停止生产尼龙66地毯纤维:由于欧美市场地毯需求持续萎缩(年需求从10亿磅降至6000万磅),英威达停止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地毯纤维生产线(即将聚合物加工为地毯纱线的生产环节),标志着其逐步退出传统纺织纤维市场。
此外,英威达还宣布出售其高端地毯纤维的代表Stainmaster品牌,将资源转向更高利润的工程塑料和工业纤维领域。
2024年:拟剥离尼龙纤维业务
2024年4月,英威达宣布拟剥离尼龙纤维业务,若计划顺利进行,公司还将简化主营业务,更加专注于包括中间体、聚合物和特种化学品在内的上游尼龙/丙烯价值链业务。
这一原定剥离的尼龙纤维业务主要包括:
安全气囊和工业纤维、CORDURA®业务(高性能面料)这些产品组合。涉及的生产基地包括美国特拉华州的锡福德工厂、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马丁斯维尔工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金斯顿工厂、英国的格洛斯特工厂以及中国上海的青浦工厂在内的五个全球生产基地。
2025年:选择保留尼龙纤维业务
尽管英威达曾公开表示剥离意愿,但此次英威达最终保留尼龙纤维业务的决策我们认为源于多重考量:
1、技术壁垒与协同效应
CORDURA®等高性能纤维在军工、户外装备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且与上游己二腈、尼龙66聚合物生产形成产业链协同,值得一提的是,英威达在去年下半年接连重启两座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己二胺工厂。
2、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
中国青浦基地作为全球五大生产基地之一,不仅服务于本土需求,还辐射亚太市场。英威达在中国累计投资超145亿元,构建了从己二腈到尼龙66聚合物的全产业链,需通过下游纤维业务巩固市场渗透。
3、差异化竞争需求
全球尼龙66纤维需求虽整体增速放缓,但安全气囊、工业丝等高性能领域仍保持稳定增长。例如,预计2030年中国汽车气囊丝市场规模将达到3.5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7%。
全球博弈
PA66产业链的全球博弈远比想象中复杂:它既是企业间的技术竞赛,也是国家间的产业安全较量,更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体系的角力。
上游原料方面:截至2023年末,全球主要有6家公司拥有己二腈产能,合计产能约235.8万吨/年,其中英威达为全球最大己二腈生产企业,权益产能107万吨/年。其中,英威达的"丁二烯法"专利构筑了极高的技术壁垒,使其掌握着全球己二腈定价的主导权。为打通尼龙66产业链,我国多家化工龙头加快己二腈产能布局,当前,天辰齐翔、华峰集团共计投产40万吨。
工业聚合方面:规模化生产PA66的工艺复杂,不论是间歇缩聚还是连续缩聚,都需要面临诸多瓶颈,例如聚合和纺丝过程难以实现连续化、为保证转化率需要额外进行添加原料等。据了解,直到2020年后,英威达仍在向中国企业授权PA66聚合技术。
下游发展方向:2023年,PA66全球需求量约为220万吨,主要集中在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两大领域。其中考虑到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升,预计PA66的用量也将随之增长。
英威达代表产品
总的来说,英威达“不卖纤维”一事非孤立事件,而是PA66全球博弈的关键落子——通过动态剥离低效资产、保留高价值业务,实现产业链的持续优化。这一策略也值得中国化工企业借鉴: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唯有聚焦技术壁垒与市场需求,方能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
来源:化工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