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新选调生的“摸爬滚打”之路

在旁人的眼里,“含金汤匙”的“选调生”在踏上征程之前,身上就早已打满各种标签,既有类似“名校高学历”、“领导干部后备人选”等羡煞旁人的,也有诸如“温室花朵”、“当代孔乙己”等讽刺十足的。人们往往在看着新选调生们摔倒在基层的过程中,展现出一副早已看遍的玩味,但每到此刻竟又涌现出一种习惯性的期待:社会终将会为他们所改变。

新选调生们为什么总是在开始时,前赴后继地摔倒在基层?究其原因是有三不足。一是对基层的认识不足,对乡土、农村并不了解。诚然,“北上广深”吸引了太多目光,但中国仍有90%的人口“生活在别处”,仍有大多数中国人生在基层、活在基层,“小年轻们”仅凭一串数据、几份报告就想触摸基层,那只能栽个跟头,铩羽而归。二是对自我的认识不足,没把准大学生接受信息广、更新信息快的优势,喜欢跟老百姓掉书袋、指手画脚而不是亲切沟通、诚恳分享,既不得人心,也丢了成效。三是掌握的方法不足,面对“新角色”不知如何转变身份,面对群众工作不知如何开展,面对老百姓急难愁盼不知如何解决,“纸上得来终觉浅”,缺少了合适的方法在基层想办事成事仿佛天方夜谭。

有人问,这样不接地气、水土不服的选调生们,为何仍然会承接人民群众的宽容与期待?首先,大家都愿意给“蹒跚学步的孩子”一些试错空间;其次,双方都是在为更美好的生活、更和谐的社会而共同付出,激励相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家看中了年轻选调生们的韧劲与脾性,知道他们定会破后而立、解决难题。后来的日子,选调生们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开始和群众们在田埂边拉起了家常,开始天天随村书记爬坡上坎,更是来往穿梭在治理臭水沟、组织院坝会等工作一线,少了稚气、书生气,多了“土气”、“地气”。

有这样喜人的转变,他们是以思想为出发点。从根系中思考乡土村庄,投入历史与文学的眼光,掘出这片土地的一切是非好坏,辩证思考后全盘接收。缓缓合上《乡土中国》《白鹿原》后五味杂陈却眼神坚毅,慢慢懂得了村民感动于“千万工程”的美时那一声有关变迁的轻叹,渐渐理解到故土的沙尘与风都是游子乡愁的具象。从初心中厚植为民情怀,从不忘记自己“为何而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怀‘国之大者’,办好‘为民小事’”的要求先一股脑儿存下,交由实践煅烧检验。一个个难题破解,一次次纠纷消弭,和老百姓打交道就是一个不断转换自我定位、反复咀嚼初心使命的过程,终在深学细悟中牢牢把握“为民情怀”。

筑牢了思想的地基,他们以行动为落脚处。躬行基层一线,三问于民,脱掉“长衫”往下跑,“厚”起脸皮敲开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做家务,搞卫生,帮着耙田种树给村民留个好印象,也让自己沾沾泥土味;“缠”着村民主动讨教基层情况,“追”着支书主动了解工作运转;距离拉近了,有点门路、方法了,再问问民众“需”要什么、有哪些好点子好“计”策以及群众工作成“效”如何。赋能基层治理,敢为人先,拿起“调查研究”这一武器,找准现代乡村治理的切入点,从数字化赋能、沉疴顽疾破解两方面,打通基层治理小关节,做好末梢治理大文章。选调生们牵头带着大妈大叔破圈当网红,通过带货平台将本地土特产倾销一空;在田间院坝手把手教爷爷奶奶玩转智慧服务平台,动动手指查询各类补贴;紧盯基层减负实效,思索“小马拉大车”的破解方法,撰写有温度有态度的调研报告。

两年后,刚结束了一场带货直播的王嬢,指了指跟在村书记后面的选调生笑着说:“你不知道他刚来的时候……”笑容中满是认可,眼神中尽是期待。所以,你相信社会终将会为他们所改变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