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听、说、读、写”:作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基层治理不是“一时之功”,而要“绵绵用力”,党员干部要苦练基本功、勤学新本领,以“听、说、读、写”之技法,在“字、句、章、篇”中反复斟酌作好基层治理大文章之妙处。

“听”民情民意,字字侧耳,作好“冷暖我知”文章。“思无邪须听民意,为德政当顺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员干部要想理好基层工作的“千头万绪”,就必须要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头首位,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围炉夜谈”、“入户走访”、“拉家常”等形式,结合“智治”APP、“群众网络端口”、微信小程序等智慧应用平台,以“线上 线下”的模式多面做好“开门纳谏”,为群众“广开言路”。党员干部要时刻秉持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爱民勤政之心,让群众冷暖之事有我们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共情、共知、共鸣。要在坦诚交流中用心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和关切,及时跟进建立问题收集“意见清单”和解决反馈“履职清单”,以心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和为民情操向广大人民群众送上“幸福清单”。

“说”百姓之言,句句含情,作好“思想共通”文章。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能说会道”,用沾满“泥土气”的淳厚之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始终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让党的大政方针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要利用好“枫桥经验”和“六尺巷”工作法,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发挥党员干部“连心桥”作用,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转变观念,通过“唠嗑式”调解,与群众多说“心里话”,为群众“解心结”,让矛盾消弭于无形,让法治的威严在德治的浸润下更具有“人情味”。要通过“真心换真心,句句含情”的赤诚,将“百姓之言”洒进群众心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让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纯粹、对法律的了解和使用更加熟练、对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愈久弥坚。

“读”理论要义,章章贯通,作好“航向不偏”文章。“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党的先进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实践理论浩如烟海,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理论建设始终占据党建“高地”,党员干部要保有“少壮工夫老始成”的坚持和“晨昏忧乐每相亲”的好学,清醒认识到党的先进理论知识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是确保航向不偏的基石,深刻体会到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重要性。要利用好业余时间,做到“勤翻看”“常阅览”,通过日积月累、章章贯通,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躬行践履”中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智慧和力量。党的先进理论是一代接一代的先辈们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凝练而出的“中国智慧”,更是指导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制胜法宝”。党员干部要在一次次的善“读”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永葆为民初心、勇于担当实干、坚持修身正己,做到“向下扎根,向阳而生”。

“写”见闻感悟,篇篇明志,作好“初心恒在”文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流血牺牲、艰苦抗战到建立新中国;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从现代化建设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壮丽史诗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魄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初心坚守,向世界彰显着独属于自己的伟大精神。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对初心的敬畏和坚守。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万事何其繁、万难何其多,党员干部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这一篇“华章”中善“写”见闻感悟,要写扎根贫困山区只为蜡炬成灰的支教老师、负重前行只为万家灯火的人民军警、默默无闻只为在平凡岗位做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等“小角色”,也要写邻里长短、辛勤劳动、助农惠民等“小故事”,无论身处何地、身任何职,都要保有一颗“赤子心”。未来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这一段路,应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赓续先辈精神,继续砥砺前行。党员干部要在动笔写实中“明心见性”,让英雄事迹和人民故事时刻浸润自己的心田,为传承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凝聚强大思想力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