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迈入第十一个年头。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题为“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各地纷纷探索运用新兴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向基层落地和延伸,为治理现代化赋能增效。然而在基层治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责权不清、数字鸿沟、数字形式主义等问题,值得警惕。
基层数字治理要警惕条块分割,坚持高效协同的价值取向。基层数字治理强调数据、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协作共享,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之间在信息沟通、数据共享、技术支持与合作等方面应充分交流与联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数字技术水平的差异与数字技术平台的隔阂导致政府回应迟缓,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数字服务平台系统不相融,数据信息等要素共享程度有限,也限制了跨部门协同效果的实现,影响数据效能的发挥。
基层数字治理要警惕数字鸿沟,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时面临老龄化问题,一些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在获取数字技术服务上存在困难。他们往往在政务服务平台使用、网络问政、社会治理、基层自治等方面参与不足,容易成为公共服务的盲区,难以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发展红利,更难以行使参与社会治理等数字平等权利,由此产生数字排斥、数字歧视等问题。
基层数字治理要警惕形式主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基层治理若片面依赖数字技术,可能会忽视实际、脱离群众、加重基层负担,使基层治理行为异化,导致数字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中蔓延,损害政府公信力。比如,有些地方不顾经济实际情况,投入大量资金重复建设信息化平台,用数字化达标来衡量工作的完成水平。此外,还一定程度存在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却回避制度、政策层面上的难点。
总体而言,基层数字治理在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同时,需警惕条块分割、数字鸿沟和形式主义等问题。要实现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协同,确保技术发展惠及所有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避免数字排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基层治理应注重实效,更应坚持人民至上,确保数字化转型真正服务于人民福祉,实现“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