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知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阔别三年,携《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视频回归互联网。她带着“麒麟回首,万事不愁”的美好祝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展现了中国漆器的传统美学。此次回归,作品上线不到6小时,播放量已经破亿,李子柒再度成为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在她的视频里,向我们展现了她是如何在以热爱筑成的“桃花源”里深耕中华传统文化,在用初心照亮的“桃花源”里传播中式田园美学,在以担当命名的“桃花源”里践行乡村文化振兴。于墩苗选调生而言,深入田间地头时,当铭记奔赴基层时的初心和誓言,书写选调生的“桃花源记”。
以热爱为笔,凝聚“追风赶月莫停留”的志气,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耕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传统文化是悠悠岁月的见证者,是千年文明的亲历者,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从灵动明艳的蜀绣到典雅秀丽的活字印刷术,从百味之王的古法制盐到惊艳味觉的古法酿造酱油,李子柒正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出发,在视频中完美呈现出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文化再现的过程,也正是这些纯粹的、经过打磨的内容,吸引着海内外的观众们注目停留、反复回味。深耕于田园乡村,是李子柒所坚持的“长期主义”。选调生们是田间的新苗,初来乍到,当下正是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好时候,正是满怀期待、坚持热爱的好年华,正是深耕于此的好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一片土地都有她厚重的历史文化,选调生们要墩苗墩到实处,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学就学到精髓,要做就做到极致,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耕者,做这片土地上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者,心怀热爱,胸有志气,在历史的风月中执笔书写,一笔一划写下选调篇章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故事,写下这篇“桃花源记”中的深刻人文风貌。
以初心为纸,坚定“奋楫逐浪向未来”的信念,做中式田园美学的传播者。初春,百花齐放;盛夏,满山蝉鸣;深秋,桂子飘香;凛冬,银装素裹。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一粒籽一棵树,李子柒的视频里,每一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更换、每一次季节更迭,都在真情实感中讲述着田园生活的缤纷故事,在静水流深中传达着独一无二的中式田园美学。选调生们应深入乡村,明确方向、因地制宜,去了解、去学习、去感受当地的乡土元素和农耕之美,去观察、去记录、去思考乡村生活的真实感和烟火气,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生活中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满足感。每一片土地有她自己的灵魂和色彩,农耕文明、田园美学是中华大地亘古不变的历史传承,传播中式田园美学是做好乡村工作的重要一步。全面了解乡村,切实走进乡村,当好“大学生村官”,做好驻村工作,是选调生的工作之本。“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作为一名墩苗选调生,脚下踩着红土地,抬头能看满天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在新征程的涌流中破浪前进,一心一意刻画选调篇章中所感受到的田园之美,画出这篇“桃花源记”中的亮丽乡村色彩。
以担当之名,肩负“功不唐捐玉汝成”的责任,做乡村文化振兴的践行者。“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一份伟大事业的背后蕴含千万人为之奔赴的义无反顾,乡村文化振兴关联千家万户,关联每一个基层工作者和每一片孕育着生命的土地。在新的赶考路上,选调生们要读懂殷殷嘱托,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发力,因地制宜抓实“三农”工作落实落地,学习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智慧和汗水助乡村文化振兴之花绚丽绽放,给新时代交出完美答卷。乡村文化讲究地域特色、文化归属感和新鲜感等多种体验。因此,乡村文化振兴要结合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创新驱动乡村文化振兴。选调生们作为新生力量,要有担当,做新时代的引领者,做新征程的赶路人,要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肩负改革创新的责任,深耕乡村文化内容、传播中式田园美学,踏踏实实践行乡村文化振兴,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出努力,为这篇“桃花源记”书写淳朴真实的美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