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民者,国之本也”。广大党员干部要置顶“人民至上”的改革标签,在“时时念”“处处用”“事事听”中,答好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的“灵魂三问”,用心写好全面深化改革“民”字篇章。
群众冷暖“时时念”,要听民声、察民情,锚定“一切为民”出发点,把稳全面深改“民心舵”。人民“呼声”是反应民心变化的“晴雨表”,是校正改革航线的“指南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民“呼声”的深切回应,对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做到问需于民、实干为民,把脚步踩进泥土里,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以“拳拳为民心”写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铮铮誓言。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背街小巷,“竖起耳朵”听愁盼、“揭开锅盖”问冷暖,以“面对面”“膝贴膝”的亲密互动打开群众“话匣子”、戳中百姓“心窝子”,全面了解人民所需所盼所想、精准定位民生痛点难点焦点,不断充实全面深化改革民情“数据库”。更要用好用活这些沾泥土的宝贵“数”材,系统分析其背后隐含的改革漏洞,深挖其暗藏的问题根源,做到由表及里层层剖析、对标对靶解忧破题,以实际行动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改革的“任务清单”,化为生活的“幸福账单”,让人民呼声真正与改革脉搏“同频共振”。
群众智慧“处处用”,要聚民智、凝民力,锚定“依靠人民”关键点,绘就全面深改“同心圆”。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在问计于民、聚力于民中凝“平凡微光”,汇“奋进力量”,成“治理良招”,不断提升“改革依靠人民”的含金量。正所谓“高手在民间”,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秉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拜师姿态,把课堂设在院坝,把书桌搬到田间,用“拉家常”的方式,向“民间高手”求教问策,同基层群众交流讨论,做到把土生土长的“金点子”挖出来,把提升治理成效的“千金方”开出来,为改革积蓄起最强大的智慧力、组建起最庞大的“智囊团”,源源不断注入前行力量。同时还要多多搭建“茶话会”“议事亭”“直通车”等连心桥,让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围坐一起,共商共建、群策群力,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态势,聚合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民力、澎湃动力,在与民携手中共同推动改革事业向更深处迈进。
群众评价“事事听”,要汇民意、顺民心,锚定“造福于民”落脚点,照亮全面深改“幸福路”。“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民群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受用者,对实践变化的感知最敏锐、感受最深切、评价最真实。因此判断改革的方向行不行、举措实不实、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满不满意、认不认可、高不高兴。站在新的奋斗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置顶群众“掌声”,善量满意“标尺”,在问效于民、问绩于民中,知悉改革得失、纠偏工作措施,不断延长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的“服务链”。要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既要用好满意度调查、跟踪回访、民意测评等传统反馈渠道,又要借智“云端 ”,用评论弹幕、直播互动等新形式拓展网络问政新途径,真正做到把话筒递给群众,把镜头聚焦一线,在真实的“夸骂声”中看清改革效果,在滑动的“对话框”里了解“供需偏差”,对不满意的决策再审视,对有成效的方案再优化,不断推动各项举措向着最契合人民意愿、最具备实践可能、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向发展,让改革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