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答好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三道考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当前各地各部门在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各个环节方面出台系列举措,取得系列成效,实现各地区各类人才竞相涌现。探索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和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是答好人才“深改考卷”的“必答题”。

答好人才评价卷,以“评”激活人才创新活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内容不细化、操作性不强等现状,要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实施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将人才实际工作成效体现出来,作为评优评先的第一依据。要持续深化“帽子热”问题治理,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荣誉称号为衡量标准,作为资源配置、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的唯一依据,要深入一线察实情,“融”进去将人才真实能力、现实表现挖掘出来。要建立以用人主体为主的评价导向,坚持谁用人谁评价谁负责原则,压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倒逼用人主体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对人才进行系统评价。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细化人才分级分类标准,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特点,明确绩效指标和评价依据,构建更加精细化的评审评价体系,让各类人才能够精准找到所属分类和评价指标,“精确进库”享受政策答疑等各类服务保障,以更加深化、优化、细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来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答好人才流动卷,以“动”畅通人才交流渠道。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探索实现东部和西部人才协作、高校和基层人才联动、企业与企业人才融合,打通人才流通互通渠道,持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以人才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政策激励上出实招。持续优化人才成长成才环境,以优厚待遇、保障体系、发展前景等为“诱饵”,在产业布局、区位条件、支持帮扶等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各类人才对地区产业布局有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要激活企业自身活力。鼓励重点企业主动“上门联姻”,与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共育、平台共建和项目共研等方面达成合作意愿,鼓励企业通过项目柔性引进一批技能人才,帮带培养一批科研人才、经营人才和一线人才。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结合实际,在企业设立“工厂教学点”“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企业优化晋升渠道,选聘“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选准选好“导师”,选派专业技术团队“跟班研修”,以优厚待遇、用心服务推动高校专家教授悉心指导,培育储备一批企业技能人才。同时要激活驻外商会、机构活力,作为地区招才“千里眼”“传话筒”,做好人才政策解读、重点人才招引、重点项目推介等工作,让本地区成为各类人才创业沃土、创新福地。

答好人才激励卷,以“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探索建立“项目 资金 平台 N”一体化人才激励体系,鼓励各类人才在专业领域建功立业、释放活力。探索建立符合科研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资金使用制度,敢于为青年人才“兜底”,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和科研提供“后盾”,鼓励青年人才大胆实践、全心攻坚。注重将科研平台打造作为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有力抓手,鼓励企业自主建立健全科研平台,政府配套资金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科研激励制度,为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才提供完善实践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以国情研修、咨政议政等方式引导人才听党话、跟党走,让更多高层次人才成为“两代表一委员”,健全人才宣传矩阵,推动人才在媒体“常露脸”,在政务“常发言”。要加强项目引导,用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在人才资金和科技资金支持方面,为长期在科研一线的人才主动倾斜,激发基层人才干事热情。要持续开展为人才减负松绑,建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深化党政领导、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协同服务人才机制,开展人才特色品牌活动,不断增强归属感让人才专心干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