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穿越千百载历史烟云,岁月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太多动人故事,并诞生了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以龙为象征的符号图腾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近几年,文创热兴起,各地文旅纷纷发力,聚焦本地文化,推出各色文创产品,加大新国潮文化精粹的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当下,青年群体中兴起了博物馆“打卡”热。正直南京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一场九十年与一万年的对话,由文物、古画、建筑等衍生出的小粉壶冰箱贴、书签、笔记本,一度成为游客的心头好。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纪实电影,记录着千百年间这座城市、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面貌。馆中的文物是“精华”所在,是古人留给现代世界的“彩蛋”,可看到岁月流淌的痕迹,原原本本地展示着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厚重历史。而精美的文创产品则幽幽加深了余韵。

厚植精神土壤,坚定文化自信。沿着长江、黄河文化的轨迹,晋中平遥古城、双林寺、安徽黄山徽派建筑,沿岸城市随处可见雕梁画栋的建筑、巧夺天工的桥梁,庙宇中的琴瑟和鸣,时时、处处描绘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千般模样。点点滴滴“显示着文化底蕴与时代的绝妙融合,滋养了中华大地人杰地灵的美好;“肥沃”的精神土壤,滋润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灵魂,在代代相传的薪火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

采千载之遗韵,澎湃蓬勃生命力。57处世界遗产,945处各级文保单位,多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见证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中国作为文化古国不断焕发生机与生命力的有力彰显。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各类文化节活动、城市文旅新IP等多项活动和各项措施的持续落实落地,让各地非遗文化得了“具象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出现在了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中,千年古风遗韵在文化传承者、守护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群策群力的努力、新鲜血液的注入,进一步澎湃出东亚文明之都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此刻,拥有了这个时代下的全新表达。保留传统文化精髓与魅力的“守正”与新时代融合的“创新”,更灵活、多样、新颖的文化形式和载体,让这些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下去,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以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供给,滋养人心、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丰润的文化滋养、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强的信心保障,将为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前行提供不竭动能。

(敦仁街道 傅虹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