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自然保护地达2200多个,仍需系统治理科学施策
我国将实行**格的湿地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进行有效保护。组织申报一批**重要湿地和**湿地城市,推进**湿地公园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第28个世界湿地日(2月2日)到来之际,**林草局通报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下大气力强化湿地保护,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达5635万公顷。其中,**重要湿地82处、**重要湿地58处、**湿地公园903处、**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公园体系,实行**格的保护管理。
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维护我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林草局介绍,自2022年6月《湿地保护法》实施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法治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发布8项湿地保护修复制度,**重要湿地管理、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指导8个省份完成制修订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我国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为湿地的健康管理和生态平衡奠定了法律基础。
《**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介绍,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湿地**和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依法保护和管制力度不强,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湿地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参与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响不够。
**湿地面积及比例示意图。资料来源:《**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摄影/章轲
**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下称“三家机构”)此前联合开展的“**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及发展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湿地资源曾长期受到湿地垦殖、围垦、改造、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胁,面积丧失和功能退化问题突出。
《**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红树林规模增加、质量提升,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增**重要湿地20处、**重要湿地50处。
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使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者。
上述三家机构建议,制定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政策,实现湿地总量平衡和功能稳定。在松辽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谋划建设以不同湿地类型为主体的**公园。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湿地分类分区保护,加强针对东北山区和青藏高原泥炭地、东北平原草本沼泽、滨海盐沼和红树林、长江中下游湖滨湿地等主要湿地类型和**分布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实施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案。实施**尺度湿地碳增汇计划,保护和修复泥炭地等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固碳能力,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林草局2日也表示,将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等专项行动计划,以林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各地保护职责。加强重要湿地问题核实整改,开展违规侵占**湿地公园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本文 易百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gptz/37640.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