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继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应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
如何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代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应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眼下,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家有观望情绪。**工商联一项调查显示,表示将在2024年扩大投资的民营企业家占比上升到四成以上,比上年实际新增投资企业占比高出8.8个百分点,但仍不足半数。
蔡继明认为,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应增强宏观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取向一致性。
他坦言,在涉及民营经济发展上,近年来部分经济政策之间、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之间存在方向相扭之处,这给民企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今后应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形成合力,并切实落实已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应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目前,**已启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蔡继明认为,这部法律应当首先明确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地位平等、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这些基本原则如能写进民营经济促进法,对整个民营经济都是利好。
谈及土地制度改革,蔡继明建议扩大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这既能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改革方向,也有助于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他表示,在当前农村大量宅基地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会影响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如果在符合城乡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扩大宅基地流转,将进一步吸引城乡资本助推乡村振兴,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蔡继明称,推进城镇化进程也是推动农民增收、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有效手段。
据官方数据,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但这个指标仍低于高收入**平均水平。“更何况还有大量没有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他们并没有充分实现市民化”,蔡继明说,在此情况下,认为**城镇化进程接近结束是“严重误判”,**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水平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他表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道,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大量非农就业问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户均土地规模增加。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兴旺,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本文 易百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gptz/2019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