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回归“乙类乙管”,防控和诊疗发生这些转向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回归“乙类乙管”。
乙类管理之后,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目前,多项工作已取得进展。
“保健康、防重症”成为防控新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为指导各地落实好“乙类乙管”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卫健委官网于6日和7日相继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人群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工作、重症床位扩容改造操作标准、重症和危重病例的诊断标准及预警指标等做出指引和安排。
“实施‘乙类乙管’,不是放开不管,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米锋8日在**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疫苗接种,加强**和医疗资源储备,做好分级分类诊疗,强化疫情监测,加强**机构、**场所防护,制定相关预案,强化培训指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平稳有序实现转段。
取消入境人员全员核酸检测,强化病毒监测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明确,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截至目前,**多地陆地口岸已**恢复通关。
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随着**人员流动增加,“乙类乙管”之后,要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对此,《总体方案》明确,动态追踪**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卫健委官网7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监测操作指南》。在常态监测方面,该指南进一步提出,选取代表性城市哨点医院门急诊病例、重症和死亡病例及代表性口岸(包括陆路、航空和港口口岸)入境人员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开展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将序列及时报送**疾控**病毒病所。实时掌握病毒株变异趋势,及时捕获新变异株,分析变异对病毒特性、免疫逃逸能力等的影响。
近期,XBB新子代亚分支XBB.1.5变异株在全球多国呈现一种增长的趋势。截至2023年1月7日,全球已经在35个**和地区监测到了XBB.1.5。在**,根据中疾控8日披露的**监测数据,从2022年8月1日到现在,**共监测到16例XBB本土关联病例,都是XBB.1进化分支。
对此,我国已加强了新冠变异株监测工作。“尤其是持续性地研判XBB全球流行的态势,以及它输入我们**的风险。”**疾控**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
对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抗原和核酸检测策略
实施“乙类乙管”之后,对新冠病毒的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社区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采样方式也发生调整。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检测操作指南》(下称“操作指南”),疫情流行期间,核酸检测应以“单采单检”为主。
目前,上海、宁波、绍兴、珠海等多地发布通告称,核酸检测不再延续免费政策;保留为“愿检尽检”对象提供收费单人单管核酸采样服务采样点,以满足其检测需求。
伴随社会面疫情防控的优化,为了及时发现重症高风险人群中的感染者,“乙类乙管”后需要对**人群、**机构分类采取抗原和核酸检测策略。
对于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应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根据操作指南,在疫情流行期间,前述场所内工作人员每周开展2次全员核酸检测,被照护人员每周开展2次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外来人员进入该类场所,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
学校作为**机构,检测策略将区分学校类别来差异化执行。其中,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除跨地区返校入学确有必要外,高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抗原或核酸检测,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或抗原阴性证明。
对于医疗机构,则需要为收治的有发热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开展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病情进行相应**。
**保护65岁以上老年人
**版诊疗方案将重型/危重型高危老年人群的年龄下限由60岁提高到65岁,并新增对65岁老年群体中的“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的关注。
《**人群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操作指南》亦明确,分类分级服务对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年龄<80岁、基础疾病不稳定的老年人;年龄≧80岁、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透析**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失能老人,属于**人群(高风险)。
“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接种疫苗后可**重症及死亡风险。”第十版诊疗方案在新冠病毒“流行病学特点”中新增该条说明。
7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发布。**版防控方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等感染之后容易引发重症的人群,提出了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的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高风险人群,老年人群、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的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来提高对他们的保护水平,关键是要提高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疾控**免疫规划**专家王华庆在上述发布会上称。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人群,王华庆表示,基层要对他们进行摸底,一个是了解基础性疾病的情况,另外了解疫苗接种的情况,然后根据摸底情况等进行风险分类,有**地推进这些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医疗机构聚焦防重症
“防重症”成为“乙类乙管”之后的工作**。为落实该项工作,一方面,要发挥医联体及城乡医院对口帮扶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重症医疗资源建设投入。
2022年12月7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印发《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和《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两份文件分别提出,提高医联体牵头医院新冠**患者救治能力和落实县域医共体牵头县级医院的重症救治工作。
《总体方案》再次重申了分级分类救治新冠感染者的思路。《总体方案》提出,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统筹应急状态医疗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
在医疗资源方面,《总体方案》称,**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
**卫健委7日发布《重症床位扩容改造操作指南》,进一步细化了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重症救治资源配置要求:二级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二级传染病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应当设置重症监护病房;**综合医院确保用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各类重症病人**的综合ICU床位数量不少于本院实际开放床位总数的4%;定点医院ICU床位数不低于床位总数的10%,平急结合设置的可转换ICU床位不低于床位总数的10%,确保需要时各类ICU床位可扩展至床位总数的20%。
近一个多月以来,**的重症床位已经急速扩张:根据**卫健委数据,2022年11月12日,**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不足4张;12月9日,**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截止到12月25日,**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8.1万张,也就是10万人有12.8张。
但自去年12月到今年年初以来,****医院,包括地市级医院、县医院急诊和重症监护室的床位使用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政策转换与春运叠加之际,重症救治压力,尤其是在农村等重症救治资源薄弱地区,仍面临较大考验。
据**新闻8日消息,截至去年12月25日,**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约为54%,而目前,**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的使用率达到了约为80%。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本文 软文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gptz/123753.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