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递增条件:可以约定当同区域类似房屋租金平均涨幅超过一定比例,如5%时,租金可相应调整。或者当租赁房屋所在区域进行重大改造,如修建地铁、大型商场等导致周边租金上升时,租金可随之上涨。也可规定在租赁期限届满后续租时,根据市场行情及房屋所在区域的租金变化情况调整租金。
2、确定递增方式:常见的有固定金额递增和固定比例递增。固定金额递增是指每年租金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加固定的金额,如每年增加500元。固定比例递增则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递增租金,如每年按照上一年租金的5%递增。此外,还可约定根据物价指数等相关指标进行联动调整,明确具体的计算依据和公式。
3、规定递增时间:写明具体的涨租时间节点,通常以一年为周期较为常见,如约定每年的5月1日为租金调整日。也可以根据租赁期限,约定每满两年或三年调整一次租金。
4、约定通知义务:明确出租方有义务提前通知承租方租金递增事宜,一般提前30天或3个月书面通知较为合理。同时,确定通知方式,如通过邮寄挂号信、电子邮件等,并要求出租方保留相关通知凭证。
5、限制递增幅度:为防止租金上涨过于离谱,损害租客权益,可设定涨租幅度上限。例如规定每次租金上涨幅度不得超过原租金的10%,或者约定整个租期内累计涨租幅度不得超过50%。
6、明确违约责任:若出租方未按约定时间通知涨租或擅自提高涨幅,应向承租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违约金。若承租方未按新租金标准按时支付租金,可约定每逾期一日,需按照未付金额的一定比例支付违约金。
7、添加争议解决条款:若双方对租金递增产生争议,可约定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提交当地的仲裁机构仲裁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明确仲裁或诉讼的具体规则和适用法律。
除了合同约定,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租金调整
1、区域租赁热度:若房屋所在区域因产业集聚(如新增企业、商务区)、学区升级、交通改善(如地铁开通)等,导致租房需求激增而房源供应不足,房东可能借机上调租金;反之,若区域人口外流、房源过剩(如大量新房交付),租金可能下降或难以上涨。
2、季节性波动:毕业季(6-8月)、春节后(2-3月)是租房旺季,需求集中释放,租金易上涨;淡季(如冬季)需求减少,房东可能通过降价吸引租客。
3、租金管制政策:部分城市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公寓等设定租金涨幅上限(如每年不超过5%),或规定租金调整需提前公示,直接限制房东自主调价空间。
4、税收与持有成本变化:若政府出台针对房屋出租的新增税费(如房产税试点扩大至租赁市场)、房东需承担的物业费/供暖费上涨,可能通过提高租金转嫁成本。
5、住房保障政策:若周边新增大量廉租房、公租房,分流部分租赁需求,普通商品房租金可能受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