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百科知识

农村拆迁房可以买卖吗

一、可以买卖的情况

1、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经村集体同意,在符合相关规定和程序的前提下可以买卖。例如,购买方是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本村村民,且办理了合法的过户手续等,这种买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认可的。

2、已取得房产证且符合相关规定:对于已取得房产证的拆迁安置房,若土地性质为国有,房屋在市场上可以自由交易,且买卖双方均为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那么这种买卖通常是合法有效的。另外,有些地区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拆迁安置房,在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满一定年限(通常为5年)后,经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且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上市交易条件的,也可以进行买卖。

二、不可以买卖的情况

1、未取得房产证:拆迁安置房尚未取得房产证时,买卖行为可能存在风险。因为此时房屋的产权尚未明确,可能会出现卖方无法顺利办理过户手续等问题,从而导致买方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2、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转让: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宅基地仅享有使用权,不具备完全的处分权。未经合法审批程序,将农村拆迁房出售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这种买卖行为通常是无效的。

3、村集体禁止出售:如果所在村集体有明确规定禁止对外出售拆迁房,那么这种情况下该拆迁房是不可以卖的。

农村拆迁房买卖的风险有哪些

1、产权风险

产权不清晰:很多农村拆迁房可能是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无法办理正规的房产证,或者存在产权纠纷,如存在多个权利人,以及房屋存在抵押、查封等限制情况,这会导致购房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无法过户:即使有房产证,一些农村拆迁安置房在取得所有权的一定期限内可能不能上市交易,如规定自取得产权证5年内不得出售。在限制交易期间买卖,无法办理过户手续,买方无法取得房屋的合法所有权。

2、政策风险

合同可能无效:根据相关法规及政策,农村拆迁安置房的交易受到限制。例如,农村土地大多是集体土地,若房屋转让不符合规定,合同可能会被判定无效。

政策调整影响:农村地区的拆迁政策和安置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若政策调整,已购买的拆迁安置房可能会面临权益受损的情况,如无法办理房产证等。

3、价格风险

卖方违约:拆迁安置房的买卖大多是在签订了拆迁安置协议但房子尚未交付的情况下进行的。从订立安置协议到房屋交付,中间间隔时间长、变化大。如果房价上涨,拆迁户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因此拒绝交房,要求涨价,最终导致双方的矛盾加剧,引起诉讼。

买方损失:若房价下跌,买方可能也会对交易产生反悔情绪,但由于合同的约束,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同时也可能面临房屋价值缩水的损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