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延缓制造业比重下降趋势,布局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

ceshi阅读:2025-09-12 13:49:01

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与发达**相比较,**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时达到32.5%的峰值,然后就在峰值上徘徊平衡,到2011年开始逐年**,2020年降到了26.3%,9年时间下降了5.8个百分点。全球主要工业**,比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制造业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都是在迈入发达**高收入**行列之后发生的。

另一方面,与**先进水平相比,**制造业在品种和质量上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端高质产品不足;二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细分市场的开发不足;三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四是缺乏****的高端品牌。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在进入发达**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以后再逐步下降。**2011年人均GDP才5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出现较快速度的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今后要着力延缓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第二,就**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占GDP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2050年前不能低于20%。制造业之外,在工业范围内还有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他们和制造业一起构成第二产业,大体上这一部分占GDP的10%。如果制造业能够保持25%以上,加上采矿业、电热气、水、建筑业的10%,那么2035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能保持在35%以上,2050年前后能保持在30%以上。总之**不能走美国等**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8%的极端,我们如果能够把第二产业保持在GDP的35%或30%以上,就体现了**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美国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不同点。

第三,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下降的时候,为了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动力。就一个**和地区而言,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从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我们要在今后5~15年把这些指标赶上去。

第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比例的生产**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制造品中相关的服务业占比逐渐加大到30%~60%,同时伴随制造业的生产**业也会逐渐加大到制造业增加值的50%~60%。

当这四个方面条件满足以后,以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生产**业为主要成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这时我们可以说**在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时有了坚实基础,有了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以外,还要积极进取,从根本上摆脱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有新的迭代升级。

**,要以产业链招商打造产业链集群。要从过去招商引资就项目论项目的点对点招商模式,转变为产业链招商,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规模达千亿、万亿级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从这次疫情看,那些产业链相对完整,具备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的地方恢复起来,要比那些两头在外,高度依赖**供应链的地方要快要好。

要努力推动形成三种集群:一是某一个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二是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形成产业链集群;三是生产**业和制造业共同合作,形成生产**业集群。

第二,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针对相对薄弱的物流、保险、工业、设计、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生产**业,加大力度吸引优势外资进入,补上供应链短板,这就是补链。利用已经形成的贸易关系,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企业导入,形成产业链高度集成的新布局,这就是扩链。推动现有优势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两端往上拉了以后叫做马脸曲线,马脸曲线将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这就是推动补链扩链强链的目的。

第三,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既能组织上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制造业门类、企业门类齐全,实际上在全世界形成了一个**突出的产业能力,也就是对复杂产品的组装能力。这类高技术的复杂产品的总装厂固然停留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与掌握这三链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所在的中间环节的增加值并不是很高,但也不能小瞧了这一能力,因为它是成百上千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这些能力的背后是对企业管理水平、供应链组织能力的集成,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大优势。

这种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与**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产地销、销地产的产业链集群模式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基础设施水平、产业配套能力、高素质熟练工人队伍以及日益精进的科研开发能力分不开。过去跨国公司在**建了不少合资的汽车主机厂、手机组装厂、家电组装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很多内资企业也已经学会了这种大规模制造的管理能力,为我们培养自己的富士康,培育新时代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打下基础。

第四,要培育**自己的生产主导型的链主企业。微软公司、谷歌公司、苹果公司是生态主导型企业的典型例子。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已经是一个无组件制造商,是一个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组织全球价值链的商业组织。苹果公司不直接生产苹果手机,却凭借其拥有的专利、商标、版权、品牌、产品、设计、软件、数据库等,在生产前和生产后组织管理和经营着全球产业链的标准、供应链的纽带和价值链的枢纽,主导着整个苹果的生态。

**在部分领域已有此类企业出现,比如华为,我们要倍加珍惜。一是要用**大市场为这类企业推广其应用迭代其技术提供强**的支持;二是鼓励这类企业树立全球视野,根植全球化基因,通过搭建**交流、项目合作和市场开拓平台,帮助这类企业在全球开展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的布局;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第五,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产业链的集群化,真正在于一些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

全世界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4~5个有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比如上世纪50~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留声机等,到了八九十年代是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等,新世纪以来的20年是手机、电脑、液晶面板、汽车等。

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大体上包括以下五种: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的眼镜和头盔,四是柔性显示,五是3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主动出击,围绕这些**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总之,建设以实体经济为**、制造业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稳中求进,不仅要构建**本土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还要有一批能在全球布局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这是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根本之道。

(作者系**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

**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万博新经济观察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本文 软文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gptz/126823.html

标签: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